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地理组 > 教学资源

历史视角下德国鲁尔区转型分析及现实启


时间:2019-10-17    作者:    阅读: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许多人口稠密、产业聚集、交通便利的传统工业地区陆续
陷入发展困境,从经济引擎沦为问题区域,其中德国鲁尔区是最典型的区域之一。鲁尔
区从危机出现,就不断致力于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加以应对,其努力令人瞩目。
然而,作为一个传统工业区,鲁尔区为何会陷入危机?为何不得不进行转型之路?如何
转型成功?理清这些问题,对于我国建立和发展矿业基地及资源型城市有着重要的借鉴 意义。 一、曾经的德国心脏--鲁尔区 鲁尔区位于德国西部的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州境内,总面积 4,435 平方千米,人口 约 515 万。5通常所说的鲁尔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划,而是指“鲁尔区城市联盟”, 其中包括 11 个直辖市和 4 个县级市。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鲁尔与东欧国 家的联系十分密切,是整个欧洲重要的工业区之一。该地区富含石煤,在 19 世纪战争

和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包含煤炭、钢铁、煤 化工、机械和能源等产业的“煤钢复合体”,在德国经济建设和战后重建中发挥了举足轻 重的作用,曾被称作“德国的心脏”。然而,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后,这种单一经济结构 日益显露弊端,鲁尔区开始了直至今天仍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转型。 二、鲁尔区的发展历程 鲁尔区是伴随着一系列历史事件发展起来的,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即缓慢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波动增长阶段、衰退及转型阶段。 1.源于煤炭开采的缓慢发展阶段(19 世纪 50 年代以前) 鲁尔区最早的开采活动可追溯到 13 世纪,当时人们多在鲁尔南部地区的浅河岸边 进行露天开采来满足日常所需。三十年战争(1618-1648)期间,对武器的需求促进了
冶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木头和木炭的减少,煤炭成为燃料的替代品,采煤业有了一定 的发展。6但是在 18 世纪末,仍有 7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农业依然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19 世纪初,德国还处于分裂的状态,德国境内关卡林立,几百种地方性货币盛行, 商品流通严重受阻。随着 1834 年关税同盟的成立,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另一方面,
蒸汽机的发明使鲁尔采煤业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深井采煤技术的完善使鲁尔采煤业不断 向北部扩展。 如果借鉴罗斯托7对于经济阶段的划分,也就是 1850 年德国正式进入爆发式增长或 起飞阶段,那么 40 年代德国铁路大范围扩张无疑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铁路的快速 发展为采煤、制铁及机器制造等部门提供了市场,加速了产业的形成。  2.工业化推动下的快速发展阶段 (19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20 年代初) 1850 年,德国工业化开始,许多居民和外国工人陆续从东部迁来,矿工人数从 1850 年的 1.3 万人增加到 1913 年的 44.4 万人。81870 年普法战争胜利,德国从法国夺来阿尔 萨斯和洛林铁矿,并强迫索取 50 亿法郎作为赔偿,大大刺激了鲁尔区重工业的发展。 鲁尔煤矿和洛林铁矿的有效结合,奠定了鲁尔区钢铁工业的基础。 (1)采矿法推动投资 1865 年,普鲁士通过了新的《釆矿法》,其中最重要的规定就是采矿自由。国家在采矿业中的职能转向安全管理、采矿破坏管理和相关社会立法等方面。采矿法的颁布实 施标志着普鲁士的煤炭工业开始摆脱国家的控制并步入“资本主义发展进程”。私人企业 办理采矿权的程序得以简化,采矿权规模增加。鲁尔区迎来了煤矿投资高峰期。 (2)银企合作加速集聚 1850 年后,许多大型公司成立,他们开始控制鲁尔区整个采煤工业。鲁尔区的钢铁
企业采取了合作和集体主义的行为方式,对钢铁的生产、价格和工人工资签定协议(价 格卡特尔),对大批量标准产品进行价格控制,1904 年又创立了钢铁辛迪加,其目的是
对多种经营过程进行管理,以控制价格和产量。通过内部扩张与外部并购,大型企业财 务价值不断增长,产品趋向多样化,企业进一步卡特尔化。
除此之外,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特殊关系。银行通过长期信贷的开展与工业股票
的发售为工业企业提供融资,大企业在银行的支持下,通过前向兼并和后向兼并进入到
相关的领域,减少投入成本并控制最终产品市场,这种战略使煤钢复合体高度集中,使 企业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成效。 (3)产业集聚形成城市群。
鲁尔地区以煤铁资源为基础,借助产业链的延伸形成了采煤一炼焦一发电一炼铁一
炼钢一钢铁加工一机器制造和采煤一炼焦一煤化学两大工业系列。产业集群不仅降低了
产品生产成本与企业的运行成本,也引起相关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同时,产业集聚还 促进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自 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鲁尔区形成了一个多中心结构的
城市群,但是在这些城市群中,并没有出现一个超级城市,城市群产业结构主要以煤钢、
机械制造、化工产业为主。它不仅是德国主要的工业中心,也是欧洲最重要的重工业基 地。二战后,它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城市群之一。 3.兴也战争衰也战争的波动增长阶段(20 世纪 20 年代初-20 世纪 50 年代) 鲁尔区进入波动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战争及政治的不稳定性。1914 年 8 月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发展。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签署的《凡尔塞条 约》,战败国德国用鲁尔区的煤向法国进行战争赔偿,鲁尔区因此引进了 15 万矿工和 5 万家属,庞大的移民计划和煤炭开采为鲁尔区带来了又一次经济飞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成为德国侵略战争的发动机,担负着德国对外战争的
后方军火库,大量制造武器,它也成为盟军轰炸的重要目标。二战结束后,鲁尔工业区遭到严重摧毁,德国经济也一蹶不振。但在 1945-1958 年间,在战后恢复过程中,鲁尔
工业区又为德国经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煤钢联营合作的发展,在马歇尔计划的 帮助下,鲁尔工业区的工业结构和基础设施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 年-1958 年,鲁 尔区的煤产量上升了 20%,钢铁产量上升了 30%。9 战后经过重建,鲁尔区再次成为德 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煤约占德国西部总产煤的 88%,钢产量占总产量的 40%,生铁产 量占总产量的 70%。10 (1)鲁尔煤管开发协会(SVR)  1920 年,德国政府颁布法律,成立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简称 SVR),它是鲁尔区
最高规划机构,负责整个鲁尔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鲁尔煤管区开发协会在成立 之初提出“区域公园”的概念,但是在当时它的主要任务还是制定一般性规划,直到 50 年代后期鲁尔不得不转型时,它才完全发挥其作用。此外,在二战结束初期, 当西德煤
钢工业尚处于恢复阶段的时候,政府曾从其他工业部门抽取一种专门税用以补助煤钢工 业,政府的资助为鲁尔经济带来了短期回暖。 (2)企业内外调整
鲁尔的大型企业在这二次战争中不断进行企业内外的调整,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专
业化与协作化,大企业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增加。在采煤工业中,这种调整集中反映在
矿井总数不断减少,采煤日益集中于大矿井,效率不断提高。二战前夕,德国的矿井数 比一战前减少了三分之一,而煤产量增加了 10%。二战后,矿井总数减少得更为迅速, 从 1950 年 143 个减少到了 1971 年的 51 个。11 4.德国经济转型升级下的衰退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末-) 1958 年对于德国煤炭工业来说是一个“黑色年”(black year),危机已经到来。煤炭 消费在 1957 年只有轻微下降,但是在 1958 年下降了足有 9%-超过了 1200 万吨。12然 而此时多数煤矿还在接近全力地进行煤炭生产,到 1958 年年底,他们滞销的存煤达到 890 万吨,相当于全年总产量的 7.1%。13煤炭工业的衰落直接带来了采矿行业就业人员 不断下降。1957-1972 年,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从 47 万降低到 17 万,钢铁工业的就业人员也从 1976 年的 14.3%万降至 1987 年的 8.2 万。14此外,由于缺乏对土地利用、城镇布
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全面规划和整治,矿区环境质量持续恶化。大量排放的污水、粉
尘、生活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使矿区河道、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多数矿井报废,井下巷 道塌落,地表下沉。 面对整个煤炭工业的衰落,政府不得不考虑转型问题。由于鲁尔煤炭工业的特性
尤其是地理上的集中,大量劳动力,以及钢铁工业的紧密联系,加上欧洲煤刚联营共同 体条约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对政府自由的限制,转型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
在煤炭危机初期,政府进行了以保煤为目标的政策,限制煤炭和石油进口,并投入 大量资金建造火力发电厂,1968 年政府出台《煤炭适应法》,使煤炭的生产能力逐步适 应能源经济的发展。在 1975 年,钢铁危机出现后,政府又进行了“减震”措施,对钢铁 业发放投资津贴,此外,还建立了 5 所大学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但进入 80 年代中期以
后,传统行业继续萎缩,对鲁尔的补贴也越来越多。政府意识到,之前的补贴政策只是 对危机的消极应付,缺乏统一的计划和产业结构的主动构建。到 1990 年,德国政府对
钢铁业的国家补贴全面停止。地区化逐渐成为各方共识,地区开始作为转型的重要行为
主体,实现了协调机制从以煤钢复合体为主体的垂直一体化向以区域为核心的水平一体 化的转向。 三、德国鲁尔区转型背景分析 1.能源革命背景下的转型 西德煤炭市场突然出现的变化是由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造成的。“长波理论”认
为,自工业革命起,西方工业国家共经历了五次技术创新引发的长波,而每一次的长波 运行引起的产业结构转型都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15  鲁尔的转型也是一
次技术创新引发的长波,能源生产及消费过程的技术革新是能源市场重组的根本原因,
能源使用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而转变。随着某种工业部门的崛起,其所利用的
能源便逐渐上升为主要能源,而某种工业部门的衰落,也会导致相关能源地位的下降。
 
首先,美国的进口煤炭对鲁尔煤炭的销售造成了直接威胁。由于煤层较厚且多为露
天开采,美国煤炭开采要比鲁尔区更加高效,从而更加富有竞争力,进口煤炭低廉的价格也使其他欧洲国家不再进口鲁尔区的煤炭。其次,除了进口煤炭所造成的直接威胁外,
隐含在煤炭危机中的更重要的事实是,石油以很快的速度取代了煤炭及相关产品在经济
发展中的地位。由于汽车的普及等原因导致发动机燃料需求上升,国际石油巨头纷纷扩
大在鲁尔的运营,石油公司在市场上份额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由于石油价格便宜,具
备技术优势且更加便利,石油的消费迅速增加。在化学工业上,石油取代煤炭作为原料;
在生活供暖方面,由于石油在运输和储存上比煤炭方便且卫生,安装燃油供暖系统的越 来越多。企业家陆续转向投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研发上。
能源革命冲击着鲁尔这个单一垄断性的产业结构,根据产品周期理论,鲁尔工业区
内主导产业产品正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成熟后期或衰退阶段,这意味着,鲁尔区的主
导产品几乎丧失了创新的特质,只能依靠相对成本来维持已有的销售市场。但是,这些
原因还不足以解释,为何新产业或新产品没有能够出现在鲁尔地区,从而带动该区域再
次兴起?煤炭危机的爆发最早是受许多周期性因素的不断积累所影响的。但是,政府和 煤炭企业缺乏对危机的警惕,没有正确认识能源革命,才使危机不断蔓延开来, 因此, 鲁尔区的衰退与转型还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 2.社会历史背景下的转型 20 世纪 70 年代,法国调节学派的出现为以鲁尔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地区的衰退提
供了令人振奋的视角。它不孤立地研究经济危机,而是把其放在整个经济、技术、政治 及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来考察。16它认为,所有经济行为都是在密集的社会关系和政治网 络框架中进行的,鲁尔区的衰退与转型也是如此。
首先,频繁的区划调整和缺乏统一区域政府制约了区域的整体发展。鲁尔工业区的
城市与行政区在结构是分散的,鲁尔区与伦敦、圣彼得堡或巴黎一样,是欧洲重要的城
市集群之一,但是鲁尔区并没有像上述城市那样形成区域大都会,而始终缺乏真正意义
上代表本区域的地方政府,因此,在面对经济变动的巨大挑战时,联邦政府以及后来成
立的煤钢联营高级机构都没有做出政策调整,这也从另一方面再次证明,国家及政府缺 乏对区域发展的整体思考导致了危机的发生。
其次,鲁尔区结构上的缺陷还体现在其文化教育方面上。虽然鲁尔是德国最大的工 业区,但是直到 1960 年末,它才建立起自己的第一所大学,而这种缺陷可追溯到很久 以前,普鲁士政府提出“鲁尔区只需要肌肉,不需要思想 ”,鲁尔区的人很久以来沉浸在过去的日子里,按照“伙计”,即矿工弟兄的方式来思维和生活,该地的所有活动均围 绕采矿进行,这已经为地区衰退亮起了警灯。
与此同时,鲁尔工业区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自我封闭的一个系统,这些大企业
在经过卡特尔、辛迪加等高度一体化的保护性网络后,曾在鲁尔区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也割裂了煤炭生产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生产成本
的降低。另一方面,这个自我约束和封闭的系统,排斥了外部环境,阻止了系统外的信
息进入大企业为主导的网络内,新的企业主体也难在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导致整个系统 无法随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自我调整,系统内产生一系列“锁定”问题,无法与外部环境系 统发展,最终在经济发展与变化中逐渐走向衰退。 四、结论及启示 1.德国鲁尔区的产生、发展及其转型有其历史必然性。丰厚的资源禀赋、优越的
地理位置为其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政府在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相关政策法律支持是其壮
大的前提,战争给予鲁尔区特殊的催化剂,奠定了其重要工业区的地位,技术进步能源 革命成为鲁尔区转型的最大推动力量。 2.缺乏统一的整体发展战略成为其衰落的根本原因。在面临转型压力时,鲁尔区
无法摆脱路径依赖的影响,当旧的发展模式终因结构危机难以为继,新的模式又无法确 立时,危机不可避免地产生。 3.中国作为世界矿业大国,产生大量资源型城市。现共有资源型城市 262 个,其 中成长型城市 31 个,成熟型城市 141 个,衰退型城市 67 个。因此,根据不同发展阶段
提出差异化政策是我国发展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任务。从鲁尔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得到 如下启示: (1)在资源型城市建立初期,确定统一明确的管辖机构,建立长期发展规划。在
大力发展矿业的同时,发展矿业后续延伸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有序开发和综 合利用,在开发中强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2)在资源型城市实现稳产的时期,积极培育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科技
领域的投入。同时,积极培育当地企业主体,改善资源型大企业的自给性和封闭性,消
除资源型企业对其他企业的锁定效应,增强企业活力和参与产业转型的动力。另一方面,
加强城市的科技文化建设,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结合,依据地区优势,
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加强综合整治,提高环境质量,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低水平重复开采建设,加大环保投入,加快环保产业发展,优化生态环境。 (3)对于开发时间较长的资源型城市,政府单纯补贴传统行业或一刀切式的改革
都是不可取的。从鲁尔的经验来看,单纯的政府补贴收效甚微,反而会增加政府负担。
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发展的路径依赖问题,政府也不能采取新行业的一刀切,而是应该
在促进现有企业和市场发展的同时,把现有的能力转移到新领域,通过支持外来企业落
户、现有企业多元化和再就业等措施,促使新型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加快就业结构的转
型。制定积极的区域产业政策,广泛遵循市场规则,重视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根据 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历史制度等进行产业调整。 (4)针对面临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转型环境,提供相应的保障
措施。在自然环境方面,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社会环境
方面,完善区域创新系统,鼓励人才引进,建立小企业培育基金、产业园区与孵化器,
扩大就业渠道,重视失业者的培训与安置;政策环境方面,采用税收优惠、宽松的企业 准入政策等。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