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艺体组 > 教学资源

一体化缺失是体育教育的核心问题


时间:2020-08-07    作者:    阅读:


体育教育问题复杂而多元,聚焦核心问题,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缺失,但体育教育目标、体育教育内容、体育教育方式一体化的缺乏,也对体育教育起着最直接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目标缺乏一体化设置

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要高于体育课程目标,又不脱离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义务教育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都有明确定位,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写道:“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育与健康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合作与交往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基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我们平日很少谈体育教育目标,对体育教育的目标设置更不多见。但体育课程仅仅是体育教育的载体,只有体育课程目标而缺乏更高位的体育教育目标,目标的达成就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当我们站在体育教育的角度谈目标的时候,站位就要更高,既要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视野就要更远,还要站在人生体育的远度。提高体育教育质量,需要加强一体化的目标设置。

(二)体育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统筹

体育教育既然是通过体育课程来实现,那么体育教育的内容也应与体育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并相对一致。体育教育要理清受教育者要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就有必要对体育教育内容做进一步探讨。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体育教育的内容并未做一体化统筹,一方面,除了体育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外,很少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研究内容问题。另一方面,体育教育内容需要从体育教育目标的层面做进一步梳理。体育教育的内容维度既要重点依据体育课程内容框架,还要充分考虑体育教育目标要求,例如,体育教育既要育体,还要育心,实现综合育人。体育教育的内容就要在这些方面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区分指向“育体”的内容和“育心”的内容都包含哪些。进而分析,“育体”“育心”的结果呈现,例如,在“育体”方面,为了强身健体,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还需要具有体能锻炼能力,以及健康与安全知识、技能与行为等。这些方面的教育各学段都必不可少。在“育心”方面,通过体育要培养学生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助等体育精神,具有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公平竞争等优良品格。因此,教育的内容除了知识、技能和方法,就要侧重于良好体育精神和品格的培养,即注重思想层面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之所以体育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统筹,主要是目前更注重体育与健康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授,而忽略精神与品格的养成教育。

(三)体育教育方式缺乏一体化定位

体育教育在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课堂集体授课制、课外大课间活动集体活动式,还有课外活动时间各兴趣班或俱乐部组织的专项辅导式,以及学生自主锻炼式等。但这些都是通过教与学、练与赛等显性为主的活动方式。实际上,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综合来看,体育教育应是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显、隐性结合才是更准确的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定位。当前,普遍存在着隐性因素的影响,但隐性的体育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体育教育的效果就难以更加充分。隐性的体育教育主要是作为教育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作为同伴间的相互影响作用等。如当我们强烈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的时候,学生身边最信任的班主任老师和体育老师等是不是具有运动习惯呢?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的言谈举止,是不是能够给学生足够多的正能量呢?不强调显性与隐性的体育教育的一体化定位,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体育教育质量缺乏一体化评价

体育教育的质量拿什么来衡量?从体育课程的角度、课堂的角度,甚至是某项运动技能学习的角度,都能通过设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因为,体育课程的实施,多数是显性可测、可量的。如学生学习了一些体育与健康知识,就可以以问卷的方式或网上答疑的方式进行测评;学生学习了某项运动,就可以借助量化手段对此进行评价,既便是进行技评,也可以根据该技术的动作规格进行评判。但从更上位的体育教育的角度去评价的时候,并非只有这些,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更侧重的是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如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否真正形成,对哪项运动产生了兴趣,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否得到了改善,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改善?学生的体育精神是否得到了塑造,哪方面有了塑造?等等。目前,体育教育质量不仅缺乏评价,而且,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更显不足。只有通过系统多元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教育进行评价,才能对体育教育结果做出更加准确的评判,并对以后的体育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为制定后续体育教育改进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