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体育课程意味着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全方位进行系统化建构,这样的体系建构,对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一)以人为本:体育课程理念人本化更好地服务体育教育主体
按照教育改革的推进规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都会聚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上。因此,如何随时代变化、社会进步更好地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便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体育教育改革也依然如此。强调体育课程理念人本化,意味着改革要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育的主体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果改革离开了对人的发展的服务,改革将失去生命力,改革的方案制定得再高端,都难以奏效。从体育课程理念人本化的定位来看,突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之所以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落下,是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享受或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体育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就课堂而言,要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即人人受益;就课外而言,既便是布置体育家庭作业也不能一刀切大统一,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求,布置适合于学生发展的体育家庭作业内容。至于全面发展,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就是要体现“育体”与“育心”的完美结合,培养体魄强健、人格健全的人,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成体育教育的使命。
(二)系统连贯:体育课程目标系统化更好地把握体育教育方向
体育课程目标系统化意味着既有宏观的大的课程总目标,又有中观的分段目标,还有微观的具体课堂目标。从大到小递进依次变得具体化和可操作。体育课程目标的系统化设置,使得体育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无论是大的总的方向,还是阶段性或课堂教育指向,目标越有层次性,越有连贯性,体育教育的质量越容易得到提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体育教育的精准度提高,效果就自然提升,受教育者的发展就更完善且更有可持续性。从已有的研究显示,系统化的三个层级目标依次为体育与健康素养培育的课程总体目标,知、能、行、健四维学段目标;知识技能学习、体能素质锻炼、情感品格培养三维课堂目标。有了层层递进的目标,体育教育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体育课程目标系统连贯性越强,也越能体现体育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和适宜性。
(三)衔接统一: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化更好地落实体育教育目标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与体育教育的目标关系密切,体育教育目标需要具体的内容去落实,建构体育课程内容结构化体系,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体育教育综合育人的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结构化建构?结构化建构所能呈现的一是衔接性,二是统一性。所谓衔接性,是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动作发展、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素质发展敏感期等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设置各学段的必修必学内容,如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均可按学段科学建构。一级接一级地学,一环扣一环地提高。所谓统一性,是无论同一学段的学生在哪个区域,都可有相同的必修必学内容的学习,这样体育教育的目标达成度就能够相对一致。而对于必修选学类的专项运动内容,其衔接性的体现,是按难度分成若干模块建立的结构化体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技能基础,按模块逐一学习,再加上与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的对应性,体育教育的目标就能够按照“定级不定项”的方式,规定其每个学段应达到的能力等级。这对于体育课程改革而言,无疑是一项重要突破,体育教育质量提升也将因有了此项突破而更有成效。
(四)多元互动:体育课程实施多元化更好地利用体育教育资源
体育教育并非只是发生在校园里,即便是学校环境之下的体育教育,也并非只是在课堂上,因此,要拓宽体育教育范围与资源渠道,充分利用各优质资源,共同做好体育教育工作。从体育教育的主渠道实施体育课程的角度来看,其实施就要体现多元化,发挥多元互动、协同发力,共同实现体育教育目标。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实施是主阵地,校内的多元,既有学、练、赛多种形式的联合,还有课内外多种活动的互补等,校内的多元互动,既能起到丰富形式与内容的目的,更能将各类体育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对于校外来讲,体育教育的资源也较为丰富,关键在于是否运用,如何有效运用。体育课程一体化倡导校内外呈现家、校、社有机联合,是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弥补学校体育教育之不足。因此,重视校外体育教育资源的利用将是对校内所缺失的资源做很好的补充。如学校附近的社会体育场馆、家庭居住地社区体育设施、家庭小型体育器材、有体育特长的家长等都能够发挥校外体育教育的作用。例如,有运动习惯的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孩子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产生积极影响,相反,从不运动的家长,对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就不利。
(五)分层协同:体育课程评价层次化更好地检验体育教育质量
体育教育质量优劣可以通过体育课程评价结果来判断,但体育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分步实施的过程,因此,体育教育质量的检验也应是多层次的。体育课程一体化倡导评价分层实施,实际上有利于更好地检验体育教育质量在不同阶段的水平。所谓体育课程评价层次化主要是将体育课程评价划分为几个递进的层次,学段评价、课堂评价、运动能力评价。三者之间有一定关联,其中,学段评价要素聚焦在知、能、行、健四个方面;体育课堂评价聚焦乐、动、会三个要素;运动能力评价包含基本运动能力评价和专项运动能力评价,突出实景下的组合测试。[2]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质量进行监测时,就不能仅仅看体质健康水平,也不能单纯看运动能力,而是一项综合测评。但假如要对体育教育质量的单一方面进行测评,或专门考核某一方面的质量,如学生学完某项运动技能以后,考核其学习效果,我们就可以专门测评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例如,体育课程一体化还提出初中毕业,学生选学的某专项运动能力要求达到四级,究竟教育质量如何,学生是否达到了,可通过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方能检验质量达到的程度。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