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2018-2019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高二)


时间:2019-09-23    作者:    阅读:


2018-2019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一、基础知识基本常识
依据题目要求,完成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赍发jī      搠倒shuò    迤逦       仓廒
B.讥诮qiāo     怂恿sǒng     尺椟       祈祷
C.轻飏yáng    出岫xiù      付梓       酒馔
D.蟪蛄huì      洗马xiǎn     窸窣       睥睨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无祖母,无以今日              于成立
B.后刺史臣荣臣秀才              世非之而不加沮
C.愿陛下悯愚诚                  不名节
D.穷益坚,不坠青云之              而彼奚适也志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众人匹           胡为乎遑遑欲何
B.奉宣室何年       奏流水何惭
C.门虽设常关       怀帝阍不见
D.州司临门,急星火   登高作赋,是所望群公
    
4.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有误一项是(   )
A.已矣乎!寓形(于)宇内复几时?(《归去来兮辞》)
B.生孩六月,慈父见(于)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C.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逍遥游》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鹏)下矣,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使用了典故的一项是(   )
A.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归去来兮辞》)
B.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滕王阁序》)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逍遥游》)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官职变动的一项是(    )
A.除臣洗马
B.窜梁鸿于海曲
C.过蒙拔擢
D.拜臣郎中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夙遭闵凶          而征一国者    
B.小知不及大知      云销雨霁
C.常在床蓐          而御六气之辩    
D.乘天地之正        地势极而南溟深
 
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选自《庄子》。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  
B.契诃夫,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因循守旧,反对新生事物
C.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政治家。他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归去来兮辞》重点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
D.李密,字令伯,晋初散文家。他写了《陈情表》,该文辞语恳切,委婉动人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欣欣向荣: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在《归去来兮辞》中作者以该词来暗示自己田园生活的蓬勃与兴旺。   
B.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在《滕王阁序》中作者以该词表达自己与众嘉宾不期而遇的情形。
C.扶摇而上:指乘着风势快速上升。也比喻仕途得志或飞快上升。在《逍遥游》中作者以该词来描绘大鹏鸟环旋的飞翔状态。
D.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在《陈情表》中作者以该词来描述自己孤单无依靠的生活情状。
    
10.下面对小说《边城》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描写的茶峒是大城市现代社会的对立面,这里民风淳朴、人性美好爱情纯洁,令人向往,作者痛心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正由重义轻利走向唯实唯利。
B《边城》是纯现实主义的写法,描写了沈从文的家乡的人情美、风景美、风俗美,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C.《边城》中描写爷爷在茶峒的街上买肉,愿意多给钱,商家不愿意收钱,这种善意的争吵,其实表现的是对“不争”社会的讴歌。
D.《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边城》同时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1-18题。共25分。
昆吾山,其下多赤金,色如火。昔黄帝伐蚩尤,陈兵於此地,掘深百丈,犹未及泉,惟见火光如星。地中多丹,炼石为铜,铜色青而利。泉色赤。山草木皆劲利,土亦刚而精。至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以之指日,则光昼暗。金阴也,阴盛则阳灭。二名断水,以之划水,开即不合。三名转魄,以之指月,蟾兔为之倒转。四名悬翦,飞鸟游过,触其刃如斩截焉。五名惊鲵,以之泛海,鲸鲸为之深入。六曰灭魂,挟之夜行,不逢魑魅。七名却邪,有妖魁者,见之则伏。八名真刚,以切玉断金,如削土木矣。以应八方之气铸之也。
其山有兽,大如兔,毛色如金,食土下之丹石,深穴地以为窟;亦食铜铁,胆肾皆如铁。其雌者色白如银。昔吴国武库之中,兵刃铁器,俱被食尽,而封署依然。王令检其库穴,猎得双兔,一白一黄,杀之,开其腹,而有铁胆肾,方知兵刃之铁为兔所食。王乃召其剑工,令铸其胆肾以为剑,一雌一雄,号“干将”者雄,号“莫邪”者雌。其剑可以切玉断犀,王深宝之,遂霸其国。
 
后以石匣埋藏。及晋之中兴,夜有紫色冲斗牛。张华使雷焕为丰城县令,掘而得之。华与焕各宝其一。拭以华阴之土,光耀射人。后华遇害,失剑所在。焕子佩其一剑,过延平津,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
 
(选自王嘉《拾遗记》)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祠昆吾之神    祠:祭祀
B.以为泛海                      泛:漂浮
C.深穴地以为窟                  穴:穿,穿洞
1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陈兵此地             但见双龙缠屈潭下
B.成八剑之精           应八方之气铸之也
C.山有兽               其剑可以切玉断犀
D.其雌色白如银         号“干将”
 
13. 下列句中补出的对象,与文意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
A.(山)色如火
B.(兔)毛色如金
C.(干将莫邪剑)遂霸其国精:
D.后以石匣埋藏(八剑及双剑)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草木皆劲利——山上的草木全都是坚硬锋利的
B.蟾兔为之倒转一一月亮因为转魄剑而倒着运转
C.而封署依然—武库封闭状态与原来一样
D.失剑所在一一剑失去了主人
 
15.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头写昆吾山地质特点、黄帝伐蚩尤等内容,赋予八剑的诞生以神奇色彩
B.作者运用夸张怪诞的幻想形式,创造了具有超越自然神力的越王八剑之精
C.干将莫邪二剑最后化为目光如电的潭底双龙,是为了揭示双剑的神奇由来。
D.作者驰骋想象于大地山川、草木禽兽,创作了这篇融神话巫术于一体的小说。
16.从文中“八剑之精”“干将莫邪”的打造与功能上,你能看出古代先民生存意识上有着怎样的心理?(4分)
17.用“/”给下面文段划线处断句。(5分)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剑有雌雄。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
①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南望,不见有山,②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通“砥”)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剑。③日夜思欲报楚王。
18. 翻译上题画曲线的句子。(6分)    
①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
②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通“砥”)之上   
③日夜思欲报楚王以之泛海
        
三、默写背诵。
19.在横线处写出课文原句。每空1分,共20分。宝:占有D.华与焕各宝其
(1)木欣欣以向荣,                            
(2)寓形宇内复几时,                            
(3)                 ,或植杖而耘籽。                 ,临清流而赋诗
(4)                ,龙光射牛斗之墟;                 ,徐孺下陈蕃之榻.
(5)                 ,烟光凝而暮山紫。
(6) 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7)                  ,秋水共长天一色。
(8)                 ,凡在故老,                       
(9)                   ,至微至陋,                  ,                    
(10)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11)鹏之背,                  ,怒而飞,                        。
(1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四、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20~22题。共11分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杜甫
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银甲弹筝用,金鱼换酒来。
【注】①郑广文即郑虔。杜甫倾倒其三绝才华,又哀其不遇,二人交情极笃。
②何将军与郑为旧交,因而并招及杜甫,杜以素有山林幽意,故作此游。共十章,当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初夏,接近杜甫在长安困居寄食的尾声。
③园中有山,故言山林。
④梅:杨梅。沈莹《临海异物志》:杨梅大如弹丸,正赤。五月中熟……其味甜酸
 
20.对这首诗相关语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记录了诗人与郑广文、何将军一同在山林中宴饮的场景,美景佳肴,逸兴遄飞。
B.首联说园中的水塘如沧江涌来,假山是开采的碣石堆成。“剩水”、“残山”写山水残破之景。
C.颈联“银甲”是银制的假指甲,套于指上,用以弹筝;“金鱼”即鱼符,标明身份地位,可以换酒。
D.尾联说大家兴致高昂,无须洒扫庭院,移席坐在莓苔上喝喝酒吧,“莓苔”就是青苔。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诗一路写来,首、颔联所写,主园中景也。颈、尾联所绘,主景中人也。
B.颔联紧接在首联之后,弥补了“剩水”与“残山”所缺乏的色彩美。
C.颔联两句言蔬与果,颈联两句说的是为乐与饮酒,既得佳品,又兼兴味。
D.三两知己,把酒言欢,固为生之乐事,只惜困居长安,内里又带着丝丝苦味。
22.这首诗颔联写景堪妙,请加以赏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7题。共18分。
                                读书的艺术     
①读书的享受始终是被当作文化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而且是被一般没有这种特权的人所忌羡与尊敬着的,这只要把一个读书人的生活与一个不读书人的生活比较一下,我们便很容易明白了。一个没有读书习惯的人是被拘束在他的身边世界中的,在时间与空间上说来,他的生活只能陷在一些日常琐事中,他的接触与交谈只限于同几个少数相识的人,他的见识只限于身边的环境。这一个小监狱他是无法脱身的。但是他一旦能读了书,他便立刻走进了一个不同的天地,如果他读的是一本好书,也便立刻可以和一个世界上的最好谈话者接触了。这个谈话者引着他到一个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年龄中去,或为他解脱一些个人的忧烦,或对他讨论一些这个读者所不知道的生活的特殊方面。一个古代的作家使他得与一个好久前的精神发生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便会开始想像着这一位古代作家是什么样子的以及他是怎样一个人。孟子与司马迁(中国的最大史家)都有过这同样的意思。在十二个小时中有二小时能生活在一种不同的世界里,使我们的思想离开一下日前周遭的牵制,这当然是足为一班被束缚在他们的肉体的范围中的人们所妒羡的一种特权。这一种环境的变易,在心理上的影响说起来,委实是同游旅一样的。
②还不仅是这一点。读书的人往往会被引到一个思想与反映的世界中去的。甚至即使是一本关于实在事情的书,因为在亲眼目睹这些事情,或参加这些事情,以及从书上所看到这些事情之间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在书上所看到的时候,这些事情往往呈着一种容量的性质,而读者也变成了一个事外的旁观者。所以,最好的读书便是能引我们到这种冥想的境界去的,而不是一味堆砌事实的。在报纸上花去许多时间,我以为决不能算读书,因为一般人的报纸读者大都主要在于要获得一些没有冥想价值的事实报道。
③在我看来,关于读者之目的的最好的说法,便是一个宋朝的诗人黄山谷(苏东坡的朋友)所说过的话。他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可爱而有味,这便是读书的整个目的,也只有以这为目的的读书才能称为一种艺术。一个人读书并不是为了"增长学识"的,因为他如果一想起要增长学识,那么所有的读书的乐趣都完全失败了。这种人总是自己对自己说道:我一定要读莎士比亚,我一定要读读索福格尔,我一定要读读爱利奥脱博士五车著作,这样我便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了。我可以确定这种人是决不会有学问的。他将自己勉强苦读一晚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于是离开了,像从一个噩梦中醒来一样,除了他能向人说他曾"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更大的好处。无论何人,凡带着一种勉强的感觉读书的,都不懂得读书的艺术。这样的例行公事式的读书与一个议员在作一次演讲之前大翻其记录与报告并无分别。这是在求取行事上的帮助,根本不是读书。
④因之照黄山谷说起来,为了养成一个人的仪容上的可爱与谈吐的有味的读书,才是惟一可取的读书。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仪容上的可爱是在身体容貌的美之外的。黄山谷所说的"可憎",也并不是指容貌的丑陋。有丑的貌而具有一种动人之美的,也有好看的脸而看起来非常可憎的。在我的中国朋友中,有一个人头的形状像个炸弹,但却是望之总是令人可喜的,在西方的作家中就我在照片上所看到的,脸儿最美的便是却斯德登。他有怕人成团的须髭,眼镜,蓬松得很好看的眉毛,以及两眉相接处的结痕!使人觉得在这头脑中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思想在活动着,随时准备从这对闪闪透视的眼中迸发出来。这便是黄山谷所谓美的脸,这种脸并不是用粉与胭脂所妆成,而是用深刻的思想力所妆成的。至于一个人的谈话之有"味"无"味",全在于他的读书方法。如果一个读者获得了书中的味,那么他在谈话中便也会有味。他在谈话中既会有味,他在文章中也不会无味了。
 ⑤因此我把有味或有兴趣认为是一切读书的钥匙。这一来,因而发生的就必然是那兴趣是自己选择的或个人的,正如对于食物的所嗜一样,最卫生的食法,终究是就一个人所嗜爱的东西吃,因为这样吃下去的东西就一定能够消化。读书也正与吃东西一样,甲的甘肥也许便是乙的毒药。在读书上,一个教员不能强迫他的学生爱其所爱,一个父母也不能期望他的子女有他们同样的志趣。如果一个对于他所读的书没有兴趣,那么一切东西都是白费的。正如袁中郎所说:"若不快意,便置之,俟他人,或别有独契者自去读。"
     ⑥所以,世界上是不会有什么书是绝对必须读的,因为我们的知识的兴趣是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像一条河一样的流的。只要有相当的树汁,那树木无论如何都会长起来的,只要有泉源的新流,河水是总会流动的。当那水打着一座石壁时,它自会绕之而行的;当那水流到了一所可爱的低谷去时,它自会在那里停留荡漾一下,当那水流到一所深深的山涧时,它便会经常留在那里;当那水流至激湍时,它便会直向前去。这样,一点也没有什么勉强或决定的目的,它一定有一天会流入大海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本书是人人所必须阅读的,只有在某时某地,某个环境或某个年龄中一个人所必读的书。我颇以为读书,也正像婚姻一样,是也决定于命运或"姻缘"的。甚至有一本书是每个人必读的,如《圣经》也有一定的时期。当一个人的思想与阅历还够不到阅读一部杰作时,那杰作在他的嘴里只有一股坏滋味。孔子说,"五十而可以学易矣",这便是说一个人在45岁时便不应该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极有醇味的话,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一个人在自己年龄未到成熟阶段时就不能体味到的。
     ⑦还有,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中读同一本书,也会得到一种不同的滋味。譬如说,我们读一本书,在和那书的作者作了一次当面的谈话之后,或甚至从一张照片上看见了他的脸容之后,更多了解一点,有时则与那作者本人绝交之后,看起他的书本也会另有一种不同的味道,一个人在40岁上读《易经》有一种味道,到了50岁,在他看见了更多的人生变易之后,读起《易经》来则又有另一种味道。所以,一切好的书都可以读第二遍的时候获得益处与温故知新的喜悦。我在大学里读书的时候曾被指定着读过《西行记》及《亨利·爱斯蒙》二书,但当我在十几岁时能够领略《西行记》时,那《亨利·爱斯蒙》的真正味道却完全觉不到,直到我以后回忆起来,才觉得在那本书中有更多的动人处是我那时候所不能领略的。
    ⑧因此,读书是一种包括着二方面的人的行为:作者与读者。读书的所得,靠读者的识见与阅历,同靠作者的识见与阅历一样的重要。宋儒程易川在论及孔子的论语时说:"谈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选自林语堂《读书的艺术》有删节)
23.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交通:读者和作家精神层面的沟通
B.特权:精神在不同世界畅游的权利
C.冥想:读书引发的不着边际的空想
D.姻缘:读者与作者之间自然的缘分
 
24.下面对文章第三段划线处“例行公事式的读书”基本含义的理解,表述错误的项是(3分)
A.以刻苦读书为态度
B.以大量读书为手段
C.以增长学问为目的
D.以阅读名家为对象
 
25.下面对文章第⑥段划线处比喻论证所做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当的树汁”和”泉源的新流”都是指非常充足而且还会源源不断生长的兴趣。
B.水遇到石壁、低谷、山润、激湍时的不同表现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和嗜好。
C.“流入大海”比喻顺应自己的嗜好读书,不需预设或者勉强,便会自然取得收获。
D.划线处阐释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书是必须要读的,也呼应上文“兴趣是读书的钥匙。
 
26.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②段中作者以读书能使人因环境变易而得到身心自由,并将人引到思想与反映的世界,来论证读书的目的不是要获得事实报道。
B.第③④段中作者引用黄山谷的话,表明读书的目的在于获得深刻的思想力,只有以这样的目的读书,才能使人仪容可爱、谈吐有味
C.第⑤段中作者用“甲的甘肥也许便是乙的毒药”阐明个人读书的兴趣必须是个人的,并指出这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兴趣会生长变化。
D.第⑦段中作者用自己青年时期读书的经历,意在表明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会得到不同的滋味,而这一切取决于人的知识文化趣味。
 
27分条概括作者在文中所阐释的“读书的艺术”。(6分)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28题。共6分。
《桃花源记》以冲淡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没有世网羁绊的人间乐园图景,给后世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其文本之美,耐人玩味。
一、乌托邦式的理想美
作者陶渊明生活在政治极端腐败、社会矛盾极端尖锐的东晋后期。他虚构的桃花源,没有战争的纷乱,没有帝王的统治,没有朝代的更替,更没有内部倾轧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对外界的苦难皆“叹惋”。这里的人待人热情,性格淳朴、真诚,“各复延至其家”,“杀鸡设酒”,到处充满友爱。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建立和平安定、丰衣足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表现了对现实的厌憎与批判。
二、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桃花源记》中,作者倾注全部感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意境。首先,桃花源外的自然景物和谐优美:青山悠悠,小溪潺潺,桃林掩映,中无杂树,落英缤纷,芳草鲜美。其次,桃花源内地广物丰,和平宁静,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
三、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在作者的笔下,桃花源扑朔迷离,亦真亦幻,朦胧飘忽,即暗示着其不存在。他把这一完全虚构的理想社会写得若虚若实,使文章充满了无穷奇趣:渔人无意中发现并走入桃花源,但有意去寻找却找不到。文章中既有虚构的人物渔人,也有真实的人物刘子骥;有准确的年代、朝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美好环境、地点;就连通往桃花源的洞口也颇显神奇,“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源中人“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亦有一层虚幻色彩。作者还用“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为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再找此地“不复得路”设下伏笔使桃花源这个扑朔迷离的理想境界显得更为神秘。
四、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桃花源记》篇幅不长,但先后五次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一悬: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迷路了怎么办?二悬:“林尽”后又是怎样的情景?三悬:“初极狭,才通人”,里边又有什么呢?四悬:渔人从桃花源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五悬:外人重新找到了吗?波波折折,最后使悬念一一得以释然,给读者留下再也找不到,但确实有人见过的遗憾。总之,它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让人回味无穷。
    五、简洁凝练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简洁、精练、通俗、流畅,叙述极有层次,格调高雅,给人以美感如:文按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渔人的游踪,极其清晰;写桃林胜景,桃源环境,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语言清新优美;写渔人言语,分别用为具言所闻”、“说如此”就把其说话内容全部概括出来,笔触简净。
                                           (选自刘伟《<桃花源记>寻美踪》,有删节)
28请参照文中“一、五”两处小标题的格式,为上文“二、三、四”三处小标题中空缺的地方填写适合的词语,使之表述完整。每处2分,共6分。
二、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三、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四、口口口口的口口美
 
五、写作。共50分
29.微写作。180字左右,10分。
(1)请从以下情节中任选其一,进行复述
割发代首        青梅煮酒      论英雄 舌战群儒 大意失荆州        火烧连营
(2) Kevin是一名大一留学生,本学期他有三门中华名著选修课可选,分别是《三国演义》、《边城》和《论语》,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和体会帮他推荐一门课程。
(3)请以“勇气”为题,选择《三国演义》《边城》或《论语》任意一部的内容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30.大作文。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要求: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不少于700字。
(1)《读书的艺术》中提到不同人生阶段阅读不同的书籍有不同的滋味。不止阅读,运动、音乐、旅行、手工、烹调等等各方面不同的体验都会让我们品尝到不同的生活味道。请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补全题目,不少于700字
(2)“心灵鸡汤”正在变化为“毒鸡汤”
①有什么好悲伤的?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的吗?
  有什么好悲伤的?人生不就是起起落落的吗?
②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针对这一现象,有人担心青年人的世界观不够正确,有人认为这只是人们的自我调侃与纾解,还有人说这才是真正认清了世界真相……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