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公众号
APP
切换导航
首页
学校概况
校务公开
党群工作
学生天地
教研教学
德育经纬
后勤服务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新高考题型)3.精选真题训练一(3)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语文组:彭新柳 阅读:
0cc79ca835195e5dcee7e3aaf20a5242.docx
0cc79ca835195e5dcee7e3aaf20a5242.docx
(51.59 KB)
组合一
(3)
语言文字运用
+
古代诗歌阅读
+
文言文阅读
限时:40分钟
总分:4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1分)
在初见暑气的夏夜,临水的院子里,人声( )虫鸣混合着菖蒲的香气,在你的蒲扇下悠悠拂来,煞是清新。夏日晚上蚊虫多,你总是麻利地从抽屉里拿出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点燃驱蚊。你总是笑着说( )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夏夜的晚上,伴着氤氲在空气中的菖蒲的气息,我安然入梦。梦中总是会出现那个熟悉的场景,端午,你抱着我,将菖蒲插在门上。我握一端,你握一端,每插进一根,你就开心地笑一次。
梦中的我一直沐浴在蒲扇的清风下,在儿时的夏夜,清凉着我的梦境。隐隐约约中,你的一颦一笑、句句叮咛,印在我的记忆深处。年复一年,风吹菖蒲,可临水的院子里少了一个我。每每在诗词里读到水、田园( )每每笔尖流出夏夜,那一个个文字流进血脉,带我重回那溢满菖蒲香气的家乡。还是一个夏夜,我回家探望你,仍在那个临水的小院中,我们躺在院中的竹席上,仰望着满天的繁星。你还是像以前一样,摇着蒲扇,听我说着学校里的趣事。几只调皮的蚊子“嗡嗡”飞过,你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起身,
然后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
,
一手扶着竹席边的椅子
,
颤颤巍巍地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
,
眯缝着眼睛
,
在抽屉中摸索着
,
几片枯黄的菖蒲出现在手中
,
划一根火柴
,
熟悉的气息就缥缈而来。
你又笑着说:“还是点菖蒲好,比什么蚊香都灵!”一切仿佛与记忆重合,还是熟悉的气息,还是浓浓的爱。于是在这清凉的晚风中,在熟悉的菖蒲气息中,在故乡临水的小院中,我们仰望着星空( )
“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外婆,时光会变老,但是,你给我的爱从未改变。
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答案 C 第一处,“人声”“虫鸣”构成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顿号。第二处后面是直接引语,完全引用,所以用冒号、引号。第三处,“读到水、田园”和后面的“每每笔尖流出夏夜”构成并列关系,所以用逗号。第四处用省略号更好,表示话未说完,能够使余韵悠长,引起人们的遐想。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然后走向那个熟悉的抽屉,在抽屉中找出几片枯黄的菖蒲,划一根火柴,熟悉的气息就缥缈而来。”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
====================================================================
答案 ①原句“吃力地一手按着膝盖,一手扶着竹席边的椅子”“颤颤巍巍地”写出了外婆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起身比较困难。②原句“眯缝着眼睛”“摸索”说明外婆年纪大了,视力不太好,只能眯缝着眼,用手去摸索。③“几片枯黄的菖蒲出现在手中”写出外婆童心未泯,好像变魔术一样找出了菖蒲。④这三处不同,把外婆找菖蒲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表现了外婆对“我”的关爱。
解析 本题通过对动作描写、修饰语、叠词的分析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准确、形象、生动。
3.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
====================================================================
====================================================================
答案 ①把外婆给“我”的爱比作整个“春天”,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我”和外婆接触的时间里,只是想收获一部分美好,这和“春天”里的一缕“春风”具有相似性。③“春天”和外婆给予“我”的美好的回忆以及浓浓的爱具有相似性。
解析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句子用的是借喻,“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指和外婆接触的时间,“春风”是“我”想收获的美好,“春天”是外婆给予“我”的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爱;“春风”只是美好“春天”的一部分,没想到外婆给予“我”这么多,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感激之情。
4.(2020东北三省四市二模)下面是某校一则活动通知,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我校现兹订于五月四日早八点举行“十八岁成人礼”活动,诚邀各位家长赏光。校外道路坑坑洼洼,请大家务必尽早出发,以便按时到达。让我们共同成为各位同学成长的观察者。
答:
====================================================================
====================================================================
答案 ①删去“现”或“兹”。②“赏光”改为“光临”。③“坑坑洼洼”改为“不平”。④删去“务必”。⑤“观察者”改为“见证者”。
解析 ①“现兹订于”词义重复,应删去“现”或“兹”。②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与“诚邀”重复,“赏光”应改为“光临”。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③“坑坑洼洼”与“通知”的语言风格不一致,应改为“不平”。④“务必”一词语气生硬,应删去。⑤“成长”与“观察者”搭配不当,应改为“见证者”。
5.(2020河南郑州三模)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其寓意。(不超过120字)(4分)
答:
====================================================================
====================================================================
答案 描述:在漫画的左下方有一个陷阱,陷阱底部有尖锐的石块(或“尖刺”“尖锥”等);在陷阱上面的两侧各立着一根木杆,两根木杆被一条绳子连接起来,绳子上挂着一条大鱼;一只猫站在陷阱的右侧,瞪大眼睛看着那条大鱼。
寓意:越诱人的地方越危险,拒绝诱惑才能避免陷入危险境地。
解析 从整体来看,画面上是一只猫在看一个陷阱上方挂着的大鱼。具体来看,漫画由陷阱(包括尖刺)、木杆、绳子、鱼、猫等构成。描述画面内容时,首先明确描述的顺序,从逻辑上看,应该先描述陷阱和鱼,再描述猫;然后考虑简明地描述出画面的内容,比如陷阱、木杆、猫分别在画面中的位置,陷阱中的刺的形状,猫看着鱼的神态等内容。寓意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从陷阱的角度可以得出“越诱人的地方越危险”的寓意,从猫的角度可以得出“拒绝诱惑才能避免陷入危险境地”的寓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2020山东临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野 老
杜 甫
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诗人以平静的心境去观照外物,充满了村野之趣。
B.诗的后四句脱离写景转入抒情,字里行间展示了一位报国无门的诗人形象。
C.这首诗中诗人看似平静的心中充满了无奈,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哀痛。
D.这首诗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其忧国忧民之情贯穿始终。
答案 B “脱离写景”错。诗的后四句并未脱离写景,颈联“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接得极自然。正是这些“贾客船”,扰乱了诗人平静的心境,令诗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这“长路”把诗人的思绪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诗人日夜思念的弟妹。整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7.请赏析本诗“片云何意傍琴台”一句。(6分)
答:
====================================================================
答案 ①“片云”用以自喻,意为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②借景抒情。云傍琴台,本是自然现象,无须多问,而这一问其实正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报国无门的痛苦。③运用反问语气,强调了诗人的迷惘与无奈。
解析 这句诗中,诗人以“片云”自喻,写出自己如浮云般的漂泊之感。以“云傍琴台”的常见自然现象加上反问的手法,借云抒情,深婉含蓄,表达了诗人流寓他乡、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惘心情。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2020山东新高考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
以母忧去
,
终英宗世
,
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
①
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
卒之群奸嗣虐
,
流毒四海
,
至于崇宁、宣和之际
,
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丙
若乃于三代
②
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禩,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节选自梁启超《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 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武王。 ②三代:夏、商、周。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答案 D “引用凶邪”与“排摈忠直”句式相同,应在其前断开,由此可排除A、C两项;“躁迫强戾”与“引用凶邪”“排摈忠直”都是四字句,结构整齐,其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
选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如唐玄宗年号有天宝、开元等。
B.“三司”,古代地位或职能相近的三个官署的合称。北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
C.“领”,兼任,指以本官兼任较低职务,同样意思的还有“权”等。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为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答案 C “权”指暂代官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坚持变法。
B.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己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 被罢免官职。
C.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宋史》的作者认为这是皇帝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评价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答案 B “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说法错误。由原文“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可知,他在旱灾时离开相位并非被罢免,而是自己主动引退。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4分)
译文:
==================================================================
(2)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4分)
译文:
==================================================================
答案 (1)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出仕。
(2)最终导致众多邪恶之人相继祸害,灾害遍布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
解析 关键字词:(1)母忧:母丧。起:应聘,出仕。
(2)卒:尽,终。嗣:继承,接续。流:流行,传布。毒:灾害,祸害。
12.朱熹和梁启超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你认同谁的观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答:
====================================================================
答案 (示例)第一问:朱熹肯定王安石的文章、品行、才干,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第二问:我赞同朱熹的观点,他的观点客观公正,对王安石有褒有贬,他认可王安石的才华,否定王安石在变法中的做法。
解析 解答本题,要结合乙、丙两个语段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乙文中朱熹的观点在引文部分,共有三层意思:一是王安石文章出众,节操品行高尚,勇于担当;二是他改革偏离重点,任用奸人,急于建功;三是他如此做法导致奸人当道、埋下祸根。概括时要综合概括出朱熹客观的评价。丙文中梁启超认为王安石几近完人,是国家骄傲。然后要答出自己认同谁的观点,并结合原文相关内容分析。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年少时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好像漫不经心,完成后,见到的人都佩服他的文章精彩绝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以辩驳和旁征博引来维护自己的议论,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有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风俗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在于治理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能够以长久地依靠上天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期符合当前的世事变化。我所说的,流于世俗之人是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多都依据这份万言书。
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出仕。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授予参知政事的官职。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懂得经术,不懂得世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治理世务的,只是后来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庸俗之人,因此世俗之人都以为经术不能施行于世务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首先要施行建立的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对。于是开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在天下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年高德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佻狡黠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高于世人,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作为自己的责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世人才有机会景仰他的作为,(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斥忠良正直之士,急躁强横凶暴,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心情。最终导致众多邪恶之人相继祸害,灾害遍布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韩琦说:“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王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政大臣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任用王安石为宰相。悲哀啊!这既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或许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铸金身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没有不放下书而悲痛万分的。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辱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
×
怀铁一中订阅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