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高考时文素材‖一周时文综评(2021.6.14-6.20)


时间:2021-07-07    作者:    阅读:


01.“创新+匠心”让传统文化火出圈

北京青年报

继《唐宫夜宴》《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夜》后,6月12日晚,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再次让网友擦亮双眼。特别是开场水下舞《祈》,舞者在水下衣袂翩跹,拂袖起舞,仿佛再现了曹植《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景象,让网友大呼“太美了!”“绝美!”“我是看到神仙了吗?”

河南卫视的《端午奇妙游》火出圈再次证明,在这个物质丰沛、信息芜杂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生存之地。毕竟,无论社会多么现代、文化多么多元,人们仍然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寻求内心的安宁与滋养;只要传统文化找到贴合大众需求的出口,它就能再度绽放出崭新魅力,让受众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

《端午奇妙游》成功出圈,首先要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发掘。它共有《祈》《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唐印》《医圣传人》《粽横一面》《丽人行》7个节目,采用歌舞形式展现,却用奇思妙想将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缅怀屈原、饮雄黄酒等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藏于其中,具有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让观众既能学习传统文化,又可追思先贤。特别是开场舞《祈》取材自曹植《洛神赋》,舞者通过水下舞蹈,把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姿呈现出来。或拂袖起舞,或拨裙迴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水随舞动,衣袂翩跹,播出后即“炸”遍全网。

其次,要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晚会总体虽是歌舞形式,却采用网综+漫画+追剧+水下舞+皮影等形式,围绕四位出身不同的唐小妹进宫献艺,引出一段“端午奇妙游”。比如,《龙舟祭》融合了祭祀、舞蹈、杂技、击鼓、奏乐等元素,《唐印》融合了傀儡戏与舞蹈,让人拍案叫绝的《祈》更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的结合,水下虚拟效果的叠加,把空间场景做了无限放大。这种在节目样态上的创新,无疑提高了节目的可接受程度,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文字、图片、文物,不再只是静态、平面的,或不再只是单一舞蹈,且让观众觉得不“尬”,让那些古朴的文化穿越历史,穿透荧幕的隔阂,《端午奇妙游》再次做到了。

此外,要归功于其对文化节目的匠心打造。创新从来不简单,《端午奇妙游》也如此。20多天拍摄、7个摄制组、8地取景,就是为了这一台45分钟的晚会。尤其是《祈》,演员在水下泡了足足26个小时,拍摄了上百个水下舞蹈的视频,以练习在水下的稳定性,动作衔接的流畅性,眼睛在水中睁开的适应性,还有憋气的时长……可以说拍得异常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水中飞天”终于惊艳出圈,节目组的匠心可见一斑。此外,有网友表示,该台晚会的每一帧古典舞都“美到哭”,也有专家学者认为,无论是服化道,还是节目选题、舞蹈风格,贯穿始终的是浓浓的中国国风与历史大国的文化自信。这些都是节目组的匠心所致。

如今,年轻人的文化自豪感在不断增强。在《端午奇妙游》火了之后,有网友纷纷喊话本省卫视“参与内卷”。的确,河南有着“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的盛名,但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比较丰富,也应当立足本土,深深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并与现代审美接通,运用创新表达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吸引力。

 

02.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

北京青年报

陕西安康的龙舟赛起来,江苏徐州的香包挂起来,安徽芜湖的河灯点起来,江西南昌的米粉吃起来,云南昆明的非遗看起来,北京的网红景点逛起来……端午假期,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人们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划龙舟,在乐享假日的同时,体悟传统民俗,感受文化魅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几年前,对传统节日的忧思,一度成为舆论场强劲的声音,不少人发出保卫传统佳节、保卫端午节的呼吁。当时的一个文化背景是,传统节日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一位著名作家曾感叹,“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现在情况有了显著改变。拿端午来说,在传统佳节中,相对于春节、中秋,其实有着一定的弱势,然而近几年,悄然刮起了“端午风”。每到端午节,除了各地组织的文化活动外,在民间,各种与端午有关的传统民俗也有了新发展、新表现。艾条进入新小区,五色丝线戴在手脚上,赛龙舟出现在大江南北,粽子更是飘香大街小巷,飞入千家万户的餐桌……很多年轻人也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今天我们讲传统文化,都很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一种跨时空、跨领域、跨观念的活化利用。一些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不够有力,发展得不够好,有的政府投入了大量财力,社会投入了大量人力,专业人士投入了大量精力,还是起色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场景化问题,忽视场景改变,缺乏用户意识,依然活在过去的世界里;有的是当代化问题,对现代受众心理缺少研究,还在做一成不变的事情;有的是生活化问题,存在一定门户之见,不愿意走出象牙塔,甚至还在自娱自乐。

很多时候,不是文化不行,而是文化人不行;不是人们不需要传统文化,而是人们有了更多文化选择。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是开放的、进步的,是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能够通过创新创造,吸入人间烟火,使其易于接受、善于传播,便于转化为生产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当代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使其融入生产生活。这也正是端午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传统节日中富有刚健气息的节日,提到端午,会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忘“亦余心之所以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家国情怀的传习,不是简单通过“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能实现的,吃有粽子、舞有龙舟、插有艾条、穿有汉服、读有经典、购有文创、逛有街区,各种生活式沉浸式教育满足着各种层次需求,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我们正是因为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尤其是从年轻受众角度进行改造再造,增进了时代感、生活感、意义感,才让端午文化不再遥远,就在每个人身边。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化”,特别要靠创造性转化。其他领域很有必要向端午文化学习创造性转化,通过厚植文化底蕴、展现时代风采、创新现代表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续,走出一条振兴文化的康庄大道。

 

03.“摊贩作家”见证普通人不平凡的精神追求

北京青年报

近日,在浙江宁波余姚市的梁弄菜场里,一位边摆摊,边写作的单亲妈妈陈慧“出圈”了。她在菜场摆摊16年,还先后出版了两本书。她坦诚地说:“其实我还是挺清醒的,流量都是一时的。我始终觉得,我称不上什么作家,就是个摆摊的小贩,我要继续踏踏实实地生活,也要继续写下去。”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摊贩作家”让人们迅速认识了这个“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经历过远嫁、离异、病痛、独自带娃谋生的种种,陈慧始终保持了乐观坚强。和余秀华、范雨素一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谋生体验,都为“平民表达”积累了素材。

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 “平民表达”也有机会被听见、被看见。那种认为农民、打工者等普通人没有精神文化需要、不需要“精神食粮”的刻板印象,逐渐被打破了。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感与欲望,他们也渴望有机会表达自己,哪怕物质生活不够丰盈,部分人依然有丰盈精神家园的需要。

既非中文等专业科班出身,也没有高学历,职高毕业、边摆摊边写作的“野生女作家”,在平凡的世界里努力寻求物质与精神的平衡。面对走红,“摊贩作家”体现了难能可贵的清醒与自制;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摆摊的小贩,称不上什么作家、睡午觉比接受采访更重要。在注意力经济时代,面对流量,“摊贩作家”彰显了笃定与从容。

经济因素不断嵌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摆摊保障柴米油盐的细水长流;写作则提供了一个与心灵对话、进行精神洗礼的机会,让她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世界更加安宁与满足。和工地弹古筝、农民工播音腔朗诵异曲同工,“摊贩作家”见证了普通劳动者对丰盈精神家园的渴望与追求。

在菜市场摆摊卖日用品的单亲妈妈,尝过命运的甘霖与苦酒,生活中难免不易和艰辛;可是,“摊贩作家”并没有将写作当成一种宣泄负面情绪的渠道,没有局限“悲苦叙事”, 而是以质朴的表达、真挚的情感,把生活写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不论是“人的精神也需要吃饭”,还是“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抑或“在粗糙的生活里用文字抚平褶皱”,通过文学感受个人状态、反省生活意义、思考社会问题,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一些普通人通过写作来满足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

一边在菜市场经受市场大浪淘沙,一边在文字书写中找寻“诗和远方”;“摊贩作家”犹如一面镜子,提醒与启发人们:不管置身什么样的环境下,能够听从内心的声音,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屈服、不认命、不怕苦,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意志与平和、淡定的心态,让“摊贩作家”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开阔。

 

04.消除百年时差,他们就是我们同龄人

人民日报评论

当下,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正火热举行。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电影《1921》作为开幕影片,展现着这一“初心之地”的红色印记,也表达着对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点火者”的深情礼赞。

《1921》以细腻的故事和细节,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过程。阅读马克思主义文献时求知若渴的神情,罢工抗议中愤怒的呐喊,谈及革命理想时神采飞扬的面庞……构成了当时中共一大参会人员最生动的模样。宏阔的历史中,既有大江大河,也有暗流涌动,共同汇就一个时代的景深。大历史中的小细节,更能给予人们深刻透彻的领悟与震撼人心的力量。

虽说电影是艺术与现实的交汇,却足以使荧屏前的观众与历史人物产生感同身受的链接。百年前,正是这样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8岁的年轻人,怀抱着坚定的信仰,从五湖四海而来,肩负着救亡图存的使命,突破各方势力的阻挠,相聚在上海,让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点燃起来了”。他们中,有的人为革命身陷囹圄,却不改救亡图存初心;有的人冒着被抓的风险,重返被查封的印刷厂印刷杂志以启民智、聚民心;有的人投身工人运动,领导劳动人民群众奋起抗争,头破血流也不后退一步……历史已经足够波澜壮阔,不需要复杂的表达,即便以平实的镜头语言呈现也能有强大的感染力。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如果将这百年时光折叠,与活跃在历史上的革命先烈见上一面,就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也只是和你我同龄的年轻人。他们以青年之热血和无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着,也感染和指引着一代代青年树立远大志向,继续奋斗前行。今日,无数年轻的身影依然活跃在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地方。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驻村干部双脚扎进泥土,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与智慧;建设科技强国的道路上,青年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助力九天揽月、深海探秘梦想成真……尽管我们不能一一唤出他们的名字,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心怀敬意。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在自己的岗位勉力耕耘,汇聚成了强国富民、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投身革命历史洪流使人伟大,但回归生活,他们也是你我一般的平凡人,有鲜活的性格和饱满的情绪。影片里,志同道合的革命者也会因为具体问题的分歧争得面红耳赤;在回忆起高中举人的同乡面对封建强权却无法抬头做人时,何叔衡也会委屈流泪;刘仁静等年轻人初到上海,也会被繁华夜晚吸引,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伟大的形象变得更加有血有肉,我们也更能知道他们以平凡之小我,投身伟大之事业的不易。百年岁月苦难辉煌,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改变中国命运,到挺起中国脊梁,再到书写中国奇迹,一代代青年奋斗的身影同样打动了无数人,也让人们更加珍惜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

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力量,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造新的历史,是致敬历史最好的方式。今天,我们不用面对烽火硝烟,也鲜少会有生死抉择,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在自己的岗位兢兢业业,发光发热,正是创造伟大事业的第一步。

 

05.扫码点餐,是方便的借口,还是不便的入口?

人民日报评论

生活中,不管是下个馆子,还是买杯奶茶,手机扫码点餐早已成为消费者的习惯。然而最近有新闻报道,不少扫码点餐都需要顾客授权信息或关注公众号,一些扫码点餐软件或系统开发商宣称,想要获取顾客的哪类信息可以自由设置,只要建立独立的服务器和数据库,顾客数据就能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扫码、登录、授权、选定、下单、结账……与传统的人工点餐相比,扫码点餐优势不小。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种减少接触、线上操作的做法更有其积极意义。对消费者来说,扫码点餐减少了对服务人员的依赖,也避免了挑选菜品时间过长的尴尬,既能节约时间也能方便选择。对商家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扫码点餐还能节省餐饮行业人力成本,提升客户粘合度,何乐而不为?

不过,硬币都有两面。“知情同意”的扫码点餐再方便,消费者也担心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会一起“扫没了”。尽管市场上大多的餐饮店面都保留了人工点餐这一渠道,然而架不住商家的推荐和扫码点餐的便捷,消费者扫码下单的情形非常普遍。而就在“扫一下就下单”的背后,消费者近乎无感知地“让渡”了自己的信息,市场、商家则是乐见其成。毕竟,购买扫码设备的成本较低廉,消费者扫码关注店面既能快速拉新涨粉,还可以对庞大的消费者进行数据画像和精准营销。一来一去,扫码点餐的重点似乎并不在于“点餐”,而在背后所授权的种种信息和数据。

更值得重视的是,这些采集起来的数据,大多掌握在系统软件开发商的后台或者商家手中。他们的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防泄漏水平如何,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扫码点餐”的行为,客观上放大了消费者隐私泄露的风险。没有得到有力保障的个人信息,容易成为电信诈骗、兜售营销的工具。原本致力于“方便”的扫码点餐,无形中成为了“不便”的入口。

说到底,扫码点餐只是一种全新的服务形式。既然是服务,就应该注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而不能夹带私货,让扫码变相成为获取客户信息的工具。然而,在当前的商业活动中,仍然存在个别要求顾客强制授权的情形,不明确告知信息使用目的和注销方式,过度采集姓名、电话号码等状况也依旧存在。

要眼前的便利,更要长远的保障。对此,国家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地方监管部门针对扫码点餐展开了持续治理。比如,《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中就提出,对于一些敏感的个人生物特征信息、位置信息、个人行踪等,必须要逐项授权,取得消费者同意。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3月也“点名”扫码点餐,称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除此之外,在不少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条规定,展开了市场监管执法行动。种种“查漏补缺”的举措,目的就是要确保扫码点餐始终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始终在正确的法律轨道内运行。

如今,我们已步入智能手机时代。但用什么方式点餐下单,商家应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而扫码点餐更要注重消费者的信息安全和权益保障。在完善法律和行业协会倡议之外,不妨把日常监管的关口前移,对“扫码侵权”和其他违法行为坚决说“不”。如此,才能逐步构建起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