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学资源

教考结合·文言文挖空教师版(一)


时间:2025-07-01    作者:    阅读: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子曰:“(介词,因为)吾一日(一两天)长(于)(你们),毋吾(动词,认为)也。(闲居在家)则曰:‘不吾(了解)也。’(句式:宾语前置句)(假如)(有人)知尔,则何(用,做)哉?(句式:宾语前置句)”
子路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尔,助词,表状态)而对曰:“千(乘,车辆。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之国,(夹处)乎大国之间,(加到……上)之以师旅(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接着)之以饥馑(饥荒。五谷不熟曰饥,蔬菜不熟曰馑);由也(治)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也。”
夫子(微笑)之。
“求,尔何如(怎么样)?”
对曰:“(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使动,使……富足)民。(至于)其礼乐,以(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胜任、能做到)之,愿学焉。宗庙之事,(或者)(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诸侯共同朝见天子),(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在这里做动词)章甫(古代礼帽,用布制。在这里做动词),愿(做)小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焉。”
“点,尔何如?”
鼓瑟(通“稀”,稀疏),铿尔(铿的一下),(放下)瑟而(起身、站起来),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有什么关系呢)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通“暮”)春者,春服(已经)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句式:状语后置句),(动词,吹风,乘凉)乎舞雩(句式:状语后置句),(唱歌)而归。”
夫子喟然(叹息的样子)叹曰:“吾(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句式:状语后置句),其言不(谦让),是故哂之。(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求则非(国家,这里指国家政治)也(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安见(怎见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介词,给,替)之(形容词作动词,做小相),(谁)能为之(形容词作动词,做大事)?”
2、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能够、可以)(使……知道)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讲述)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不得已),则(wànɡ,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代词,没有人)之能御(句式:宾语前置)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句式:宾语前置,“由何”,从哪儿)?”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哪里去?之:往)?’对曰:‘将以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王曰:‘(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好像)无罪而(走向)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替换)之。’不识有(相当于“之乎”,这件事吗)?”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吝惜,舍不得)也,臣(确实)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biǎn(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区别)焉?”
王笑曰:“(这)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吝啬)也。”
曰:“无伤(没有关系)也,(这,指以羊易牛)乃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同“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cǔn duó揣测)之。’夫子之谓也((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王(认可)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惠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偏偏、却)何与?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表示被动)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表现)何以(怎么、用什么)(区分)?”
曰:“挟太山以(跃过)北海,(yù告诉)人曰:‘我不能。’是(真的)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按摩肢体。枝,同“肢”,肢体),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一类的情况)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敬爱)吾老,以及(从而推广到)人之老;(爱护)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转动)于掌。《诗》云:‘(同“型”,典范、榜样)于寡妻(正妻,贤妻),至于兄弟,(连词,表递进,进而)(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别人)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推广恩德)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称量),然后知轻重;(duó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duó考虑)之!”
(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王(发动)甲兵,危士臣(危害将士),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痛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指美味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表示反问,还是)为采色(指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君主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开辟)土地,(使.....来朝见)秦楚,(统治)中国而抚四夷也。以(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攀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hé同“盍”,何不)亦反其(指仁政王道)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储存)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同“途”,道路),天下之欲(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hūn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聪慧),请尝试(试行)之。”
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这里指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至于)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纵)(不正)邪(过度),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处罚)之,是罔民(陷害百姓。罔,同“网”,张网捕捉,比喻陷害)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xù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只是)救死(摆脱死亡)而恐不(足),(何)暇(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yì穿)帛矣;鸡、豚、狗、(zhì猪)之畜,无失其(季节,这里指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指适宜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动词,慎重办理)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诫,告诫)之以孝悌(tì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之义,(同“斑”)白者不负(用头顶着物件)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鼓励)学/《荀子》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停止)。
②青,取之(介词,从)蓝,(连词,表转折,然而、却)青(介词,比)蓝;冰,水(凝结)之(却)寒于水。木直(合乎)绳。(通“煣”,使弯曲)以为(把它做成)轮,其(弯度)(合乎)(圆规)。(连词,即使)(通“又”)槁暴(晒干),不复挺者,輮使之(这样)也。(所以)木受绳(经受墨线比量)则直,(金属制的刀剑)(接近,靠近)(磨刀石,格外注意“砺”的偏旁是“石”,右边是“厉”)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而(名词作状语,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相当于“于”,对)己,则(通“智”,智慧)明(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行无过矣。
③吾(曾经)终日(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所学也;吾(曾经)(提起脚后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但是,却)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快速、急速,劲疾,这里指声音宏大)也,而闻者(清楚)。(借助,利用)(车)马者,非利足(善于奔走)也,而(到达,注意与下文“至千里”的区分,口诀“有车有马有反文,无车无马无反文”)千里;(借助,利用)舟楫者,非(善于)(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游泳)也,而(横渡)江河,君子(通“性”,资质,禀赋)非异也,(善于、擅长)(借助,利用)于(外物,各种客观条件)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起)(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兼词,即“于此”,从这里,在这里);积善成德,而神明(非凡的智慧)自得,圣心(圣人的心怀,通明的思想)备焉。故不积(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格外注意“跬”的偏旁是“足”,与走路有关)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功在不舍。(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雕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定语后置,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名词作状语,向上)食埃土,(名词作状语,往下)饮黄泉,(因为)心(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也。蟹六(蟹腿)而二(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因为)心(浮躁)也。
4、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通“授”,传授)业解答)惑也。人非生而知代词,知识和道理)者,)能无惑?惑表假设,如果)不从师跟从老师学习),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得问题成为)惑也,最终)不解答)矣。生相当于“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本来)先乎吾,吾从表并列,并且意动,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道也,夫表示反问语气,哪)知其年龄)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所以无论(地位高)无地位低),无年长)无年少),道理)之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嗟乎!尊师学习风尚)之不流传)也久矣!欲人之无疑惑)也难矣!古之圣人,代词,他们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代词,他们);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表转折,却意动,以…为耻)学)师。是故圣人更加,越发圣明),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大概)皆出于此乎?爱自己的)子,择师而教之;对于)其自身,自己)也,则耻从师学习)焉,糊涂)矣。那些童子小孩)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不是)吾所谓传他们的)道解答)其惑者也。句读之不通晓),惑之不解,有的)师焉,或同否)焉,小的方面)学而大的方面放弃,丢弃),吾未见其明智)也。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则成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与彼年相)也,知道的道理)相似也,位卑下)则足羞,官高,大)则近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不恢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今其智竟然)反不能比得上,赶得上),难道)可怪也欤!
  圣人无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同类的人),其才德)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一定超过)于弟子,闻(领会)道有先后,术业学术技艺)有专学习、研究),如是而已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解释经书的著作)皆全面地)习之,不拘)时,学介词,)余。余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表目的,来赠送)之。
5、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望:十五。月初一。月末】,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起)。举酒(劝请、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少焉(不一会儿),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任凭)一苇之所(往),(越过)万顷之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通“凭”,乘)虚御风,(连词,表转折)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人世超然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形似桨的划船工具)兮兰桨,击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兮溯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悠远的样子)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循、依)歌(连词,表修饰)(唱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像一缕不断的丝线)【助记:断绝】。(使起舞)幽壑(深谷)之潜蛟,(使哭泣)孤舟之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襟(整衣)危坐(端坐。危,端正。联系前文“正”)【助记: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危,正直】(连词,表承接,接着)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夏口,(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助记:注意后文动词“望”】望武昌。山川相(通“缭”,环绕,盘绕),郁(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当)其(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流而(方位名词作谓语动词,向东进军)【助记:注意后文无动词】也,舳舻(船头和船尾的并称)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长矛)赋诗,(本来)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捕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以……为伴侣)鱼虾而(以……为朋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以相(劝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间,渺小得就像大海里的一粒粟)。哀吾生之须臾(片刻),羡长江之无穷。(偕同)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一下子,很轻易地)得,(寄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那)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满)(缺)者如彼,而(最终)莫消长(消减和增长)也。盖将(从)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连……都)【助记: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假如)非吾之所有,(即使)一毫而莫取。(只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表承接,就)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止),用之不(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享有)。”
客喜(表修饰)笑,洗盏(重新)【助记:更换】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相互)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已经)(发白,即天亮)。
6、登泰山记/姚鼐
泰山之(山南水北,泰山南面),汶水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流;其(山北水南,泰山北面),济水(名词作状语,向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介词,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在,介词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界限,指城墙),至于(到达)泰安。(这)月丁未(干支纪日法),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山脚)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石阶),其级七千(同“又”)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省“之”,指中谷)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 ),越中岭,复(沿着)西谷,遂至其(顶峰)。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门槛)当道者(句式:定语后置句,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皆谓之天门(助词,无实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乎)不可登。(等到)既上,苍山(背,覆盖)雪,明(照亮)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停留)雾若带(……的样子 )。
戊申(阴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与子颖坐(省“于”,在)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弥漫),(逐渐)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尽,尽头 )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同“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有人)曰:此东海也(句式:判断句)。回视日观以西峰,(有的)得日或否,(红色)(白色)(错杂)色,而皆若(脊背弯曲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这)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更古老的)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偏僻)不(在)道,皆不(来得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深青色、深绿色)黑色,多平方(平整的,方正的),少(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缝隙),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平齐)。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