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师团队 > 语文组 > 教研活动

写好文章要具备哪些素养


时间:2019-10-17    作者:    阅读:


首先,要培育生活素养
生活素养包括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简介和能力,以及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等诸多方面。
文章的本源,在于鲜活的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与特定的社会生活不可分割。文章总是反映着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是生活中属于自然物或产品物的部分;应用文直接涉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议论文所阐述的是生活、社会道理;新闻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文学则是生活的艺术化反映。纪实文学反映的人物、事件都是生活中实有的。
虚构的故事以致神话作品,则是通过曲折的方式反映生活。但丁的《神曲》,写的是炼狱、净界、天堂,也是从生活状态中推演、联想、提炼出来的。《西游记》中写到的天界神仙体系,实为封建社会宫廷官僚结构的投影。
文章发展、演变的原动力在于社会生活的需要。文章的兴衰起落决定于社会时代的经济基础及人情世态。不同时代的文章写作,总是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文章在源于时代社会生活的同时,又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
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面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唯有生活之树常青。
古往今来,在写作中有成就的人,无不阅历广泛,涉足生活深入。我们今天虽然是信息时代,但同样不能代替亲身经历。深入生活,涉足社会,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
文学虽属创造,但也不能机械地照搬生活原态,要体现出生活的内在真实,不能歪曲生活,不能违背生活逻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刻画‘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物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要本质地反映生活,就要遵循生活逻辑,尊重生活规律,不能胡编乱造。巴金的小说能本质地反映生活,就在于作者能通过生活,发现人物“想什么”,“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物色相动,心亦摇焉”,情感的发生是现实环境的影响和激发。
所以,要想写好作品,就要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
知识素养,是指作者具有的常识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
黑格尔说曾经评定艺术家“应该看得多,听得多,而且记得多。一般地说,卓越的人物总是有超乎寻常的广博的记忆。”
文章写作,始于文字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其中包括语法知识、逻辑知识、修辞知识的学习。丰富的语汇,流利的表达,对章法、对技法的熟练掌握,对概念、句式组合之间微妙差别的体悟,不同语气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等,都属于文字语言知识的范围。就像孔子对辞章的修养重视那样,提出“文德”说,“兴观群怨”说,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把学识、文采、辞章等方面的修养,这是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是智能推动的产物,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文章空洞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贫乏,要使文章有充分的内容,除了丰富生活感受外,就是丰富知识的积累。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文章写作的必备基础。
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是指我们要善于收集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科学原理、历史典故、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等,写作的丰富性,主要是由一般知识构成的。
对于一般知识的采集,鲁迅先生说的好,他说:“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所谓的广泛涉猎,道理也在这里。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在庞大的学科知识系统中,各学科的知识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彼此联系、渗透的综合性。
文学创作中的知识,不像说明文那样直接地介绍出来,而是包含、渗透到相应的人物、环境、情节、事件之中,知识量太小,视界必然窄小,写出来的东西境界就收到限制。曹雪芹写《红楼梦》,包含了广泛驳杂的知识,有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琴棋书画、医卜星象,有建筑花木、禽鱼烹调,有诗词歌赋、酒令灯谜等等,包罗万象,让今天的我们会为之折服。
所以,为了写好文章,我们需要阅读,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需要把知识转化为我们笔下的文字。
第三, 积蓄思想的素养
古代文论重视“文德”,所谓“文德”,对作者而言,是指作者应具备的道德品格和行为操守;对文章而言,是指内容中所体现出的道德精神和教化的力量。前者是因,后者是果。无道德者,文章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必先道德,而后文学。”
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说:从你将在你的性格、作风中建立起来的高度的道德品质里散发出一种伟大、正值的光彩,它会笼罩你的一切作品。”“如果道德败坏,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所以,“真理和美德是艺术的两密友。”
主体写作其实就是人与文的统一,学与识的结合,德与智的兼容。
我们知道,就素质、修养而言,人的精神心态和行为风范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良好的言行,来自良好的修养。一个行为低俗粗野的人,不可能有高雅文明的精神境界。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古代文论家认为:“诗文字画,大抵从胸臆中出。子美笃于忠义,深于经术,故其诗雄而正;李太白喜任侠,故其诗豪而逸。”
“胸襟”就是一个人的综合修养,如何把思想道德融入胸襟,需要我们提高写作的格调,从思想素养上下工夫,诚如作家孙犁所言:“提高作品的格调,也就是很所提高作品的思想性。”
说到底,思想的价值归根于社会的价值,作者的思想修养和文章的思想意义,只能从社会影响、社会功能方面得到反映、说明和验证。顾炎武强调,文章必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李渔也说:“文章者,天下之公器,非我之所能私。”强调的,就是社会功用。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社会意识的写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根植于社会的土壤之中,成为群众的与社会的代言人。
最后,我们要拥有审美素养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功能和文化活动,也是每个有文化的人应当具备的艺术修养。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综合。
其中既包括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也包括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接收、鉴别和欣赏的能力。
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属于审美文体,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都以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理趣美为追求的目标和构成的内容。不少作品中也写到“恶”,“丑”,但这并不影响作品对审美的追求。对“恶”的鞭挞,即是对“善”的张扬,对“丑”的揭露,即是对“美”的歌颂。
写作者的构思过程,是在原生情感、原生景物中融入艺术内涵的过程,经过酝酿构思,纯情,妙思才可能成为作品。这个过程中,作者审美感悟力的强弱,就成为诗意优劣的关节点。“凡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没有审美的感悟力,无论是杨柳春风,还是梧桐细雨,都是自然物或是自然现象,既没有诗意美感,更无生命力。所以,面对自然景物,唯有富有审美艺术感悟的人,才会将内心积沉的情感与审美体悟融为一体,才会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才会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读《文章学通论》对写作者的素养要求,我们知晓了文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顾及各个方面,绝非单打一的行为所能奏效,宋濂在《文原》中说:“为文必在养气。气与天地同,苟能充之,则可配序三灵,管摄万汇。”
所以,要想写好文章,重在“养气”,怎么养,就让我们朝着这些方向修炼吧,深入生活,广泛阅读,凝聚思想,提升审美。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