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生天地 > 广播站

影苑驿站——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时间:2021-12-17    作者:曾昭斐    阅读:


传记片以是否真实作为最基本的拍摄规范,在选择演员、道具、服装等造型元素的时候总是试图最大可能的塑造相似于历史中传主的形象。要揣摩演员的气质与外形是否与传主相似,演技是否能胜任银幕角色,最近的传记片《梅艳芳》便是如此。
 
电影《梅艳芳》由香港新人演员王丹妮主演,影片镜头与真实录像交织时,她的神韵与梅艳芳确实有几分相似,加之服装造型,在王丹妮身上真的看到了梅艳芳的影子。从声音到动作神情,从形似到神似,要演好梅艳芳这个角色,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选角方面梁乐民导演非常慎重,他花了三年时间精挑细选,最终才敲定了王丹妮这位新人。
 
电影叙述了梅艳芳一生的传奇经历。梅艳芳年仅4岁半便和姐姐梅爱芳一起登台卖唱,养家糊口。19岁参加华星唱片举办的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获得冠军,从此同舞台结下不解之缘,凭借敬业的精神和过人的才华,慢慢成长为一代巨星,获封“百变天后”。2003年,一首《夕阳之歌》和一件定制的婚纱,她选择把自己嫁给了舞台,风华绝代尤可见,世间再无梅艳芳。
 
除了个人的成名史和成就,梅艳芳这个人物身上的另一大看点就是她的情感。影片把她的情感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三个大方向来叙述。亲情方面主要讲述了梅艳芳和姐姐梅爱芳的姐妹情深,梅艳芳本是陪同姐姐去参加比赛,没想到却得了冠军。这个桥段看似很有戏剧性,但也把两人的性格展现得明明白白。梅艳芳是个要强的女人,从姐姐和她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她并不是随便陪姐姐参加比赛的,她对舞台的热情从幼时就开始积累了。姐姐作为最了解梅艳芳的人说:“我要是选上,梅大小姐恐怕就要闹别扭了。”从两人的对话也不难看出姐姐一直让着梅艳芳。后来梅艳芳一举成名,两姐妹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其实姐姐心中肯定多少会有不平衡,而梅艳芳也羡慕姐姐可以结婚生子。两姐妹心中互相羡慕的情愫被导演用一段姐姐结婚前的“吵架”含蓄地表达了出来。而这种“小心思”的展现也显得人物更加真实、立体,主人公也有七情六欲,这种不全是完美形象的表现才让人物显得更加有血有肉。
 
电影《梅艳芳》在性格塑造上,把梅艳芳执着、坚韧、豪爽的性格树立得淋漓尽致。通过声带受损依然坚持唱歌、坚持让《坏女孩》加入演唱会歌单、肚子疼仍然坚持演出、坚决不把音乐当做取悦权势的工具等事件塑造出她对事业的热爱和果断。又通过姐妹之间的深厚感情、朋友之间的互相安慰、爱情路上的曲折以及疾病的困扰,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坚强的“香港女儿”柔弱的一面。面对病痛,她选择隐瞒真相,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舍不得离开舞台。面对爱情,她虽然病重却依然怀念远在日本的初恋。种种事件的堆叠将一个孤独却不愿表达、既柔弱又坚韧的丰满形象就这样塑造了出来。人心的孤独感与生俱来,何况伟大的艺术家。平凡个体在生命的旅程中也时常感到彷徨无助,当观众看到银幕上的伟人和自己一样在光明来临之前承受着生命中的孤独和绝望,就会萌生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情,它们刺激着观众勇敢地面对这种心灵障碍。这也是为什么《梅艳芳》既能带给观众激昂的斗志又能撬动观众泪点的原因。
 
华语传记片目前缺乏与类型元素的融合和深层次表达,《梅艳芳》如果借用“女性主义”的眼光来审视创作,相比来说能够上升一个高度。中国女性传记片的种种过去式和现状都在吸引着研究者使用“女性主义”的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的使用往往容易停滞在批评者的阶段,没有真正结合到女性传记片的创作中去。同时,看待中国女性传记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势时,应采取开放的姿态。和其他电影类型的融合方面上极为有限,观众在心目中形成了“传记片必然不是好看的电影”的印象。在此情况下,创作者应加强类型元素的融合。
 
纵观华语传记片,艺术女性传记片都有着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塑造出的人物也极具表现力。展现了人性的丰富,临摹了女性复杂感性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女性传记片一般会选择成名之路坎坷的女艺术家,其创作难点在于即要体现传主自身的女性意识和艺术思想,又要表现创作者对女性问题的态度。显然《梅艳芳》还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其故事和主题浮于表面,有点像百度百科式的讲解,观众在影片中看不到不为人知的故事。《梅艳芳》可能算不上一部高质量的传记片,但算得上一部好电影。


 
铁一之声


版权属于:怀铁一中  设计维护:怀铁一中信息中心
学校联系电话:0745-2788218
湘ICP备05012886号   湘教QS7-201306-001563

湘公网安备 43120202000135号